上海嘉逊广告  |  专业品牌管理 & 品牌设计机构
品牌策划设计

技术狂飙时代,品牌如何不被淘汰?2025年上海老字号与新锐品牌“生存密码”大公开

当AI与元宇宙重构商业规则,品牌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技术堆砌,而是定位、体验与文化的“黄金三角”。本文揭秘存活百年的上海老店与估值千亿的独角兽企业,如何用“不变的底牌”应对“万变的风口”。

2025年的上海街头,AI全息广告与元宇宙店铺交相辉映,但真正让人驻足的,依然是那些看似“保守”的品牌——百年糕点铺的招牌字体历经沧桑仍清晰可辨,新锐咖啡店的包装设计虽融入数字化元素,却始终围绕“一人食”的核心场景。这些品牌的生存密码揭示了一个真相:​在技术洪流中,比追逐风口更重要的是修炼“内功”​

定位:找到心智中的“生态位”​

日本龟甲万酱油在中国市场的成功,印证了定位战略的持久力量。它没有跟风高端餐饮赛道,而是以“百年发酵工艺”为切入点,将包装设计强化为“匠人手工”的触觉符号——陶罐质感、手写标签,甚至瓶身纹理都模拟老匠人揉面的痕迹。这种精准卡位让其在两年内市场份额从12%跃升至25%,而同期盲目布局元宇宙调味品的企业大多铩羽而归。

定位的本质是“做减法”​

  • 快消品牌“单身粮”通过迷你包装、单人份食谱等视觉体系,将“一人食”场景具象化,避开了与巨头在传统渠道的正面竞争,实现300%年增长。
  • 反例则是某国产手机品牌,堆砌参数却未形成认知记忆点,消费者调研显示“记不住其任何广告语”。

警示

  • 警惕“伪差异化”陷阱:当所有人都在喊“国潮”时,某运动品牌因缺乏文化深度遭抵制,市值蒸发超百亿。
  • 动态校准不是摇摆:亚马逊从“书店”转型为“万物商店”,但LOGO中隐含的“河流”意象始终未变,象征生态平台的进化逻辑。

体验:设计“无痛感”的接触点

日本茑屋书店的会员续费率高达92%,秘诀在于将用户体验分解为117个触点:从进店时地板引导线的角度到书籍陈列的倾斜度,每个细节都经过行为学验证。其视觉体系并非追求“网红感”,而是通过“森林绿”主色调、木质家具纹理等元素,营造“家”的归属感。

体验设计的本质是“降低选择成本”​

  • 宜家通过“平板包装+自组装”视觉指引,将购物决策复杂度从 hours缩短至 minutes,客单价提升15%。
  • 某咖啡品牌在杯套内侧印藏“顾客专属诗句”,用户自发分享带来30%社交裂变流量。

反例教训

  • 某智能家居品牌因APP界面过于复杂,用户平均使用时长从20分钟暴跌至3分钟。
  • Dior的“虚拟试衣间”虽技术先进,但因无法替代线下触摸感,最终回归“实体店优先”策略。

文化:铸造“时间护城河”​

茅台将“红色”从包装色升级为文化符号——从瓶身烫金工艺到“茅台镇1915”复古包装,通过视觉体系讲述百年匠心故事。其品牌价值从2010年的100亿飙升至2025年的1.2万亿,印证了文化资产的复利效应。

文化构建的路径是“符号叙事化”​

  • 故宫文创将“宫墙红”与现代设计结合,推出1.8万款产品,年销售额突破15亿,证明经典符号的持久生命力。
  • Patagonia通过“不要买这件夹克”广告与环保包装,将环保主张转化为视觉语言,吸引Z世代消费者占比达47%。

危机警示

  • 某国潮品牌滥用“敦煌壁画”元素,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,品牌口碑急转直下。
  • 某网红奶茶品牌频繁更换联名IP,用户认知混乱,一年内关停300+门店。

上海品牌的生存启示录

老字号“杏花楼”的年轻化密码
将传统糕点包装中的牡丹纹样AI建模为3D立体标志,推出元宇宙中秋礼盒。Z世代购买率同比增200%,但核心审美未变——依然是中国人熟悉的“团圆”寓意。

新锐品牌“单身粮”的爆火逻辑
用迷你包装、单人份食谱等视觉体系,将“一人食”场景具象化。年增长300%的背后,是对“独居经济”痛点的精准捕捉,而非对元宇宙概念的盲目追逐。


未来生死线:技术狂飙下的品牌危机

  1. 体验陷阱:某汽车品牌推出“AR导航眼镜”,却因操作复杂导致用户车祸投诉,市值一周蒸发50亿。
  2. 文化透支:某国潮品牌将“敦煌壁画”元素滥用于100+产品线,消费者吐槽“看到敦煌就想吐”。
  3. 定位漂移:某快时尚品牌五年内推出200+联名款,用户认知彻底崩塌。

结语

2025年的商业世界,技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,但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,是能否守住那座看不见的“城池”——用定位锚定心智,用体验创造归属,用文化沉淀价值。那些在元宇宙发布会与AI设计潮中依然稳如磐石的品牌,终将因其“底层操作系统”的扎实,赢得下一个百年的入场券。记住:​用户购买的从来不是产品,而是产品背后那份被看见、被理解、被珍视的情感认同